蒙马特的爱与死

蒙馬特之愛與死(2019)

蒙马特的爱与死在线观看和下载
  • 豆瓣评分:  7.4
  • 类型:纪录片 / 同性 / 传记
  • 地区: 中国香港
  • 07-05 17:14
【温馨提示】选择并点击进行播放

蒙马特的爱与死下载资源

蒙马特的爱与死剧情内容介绍

《蒙马特的爱与死》在线观看和下载

蒙马特的爱与死剧情内容介绍

蒙马特的爱与死原名:蒙馬特之愛與死,又名Love and Death in Montmartre

In 1995, the young Taiwanese woman writer Qiu Miaojin committed ******* in Paris’s Montmartre district, leaving behind the autobiographical novel LAST WORDS IN MONTMARTRE. Two decades later, the novel was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the prestigious New York Review Books, bringing Qiu renown in Western literary circles and quickly prompting translations into other European languages...

发布于2019年。由陈耀成执导,并于2019(中国香港)公映的电影。

豆瓣评分7.4,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类型为纪录片、同性、传记的电影。创作于中国香港地区,具有汉语普通话语言版本。

蒙马特的爱与死资源介绍

蒙马特的爱与死在线观看资源:目前最高清晰度为:HD,为高清版本,推荐观看。(注意:网络慢的用户不适合观看,请选择低清晰度版本观看)。

豆瓣评分7.4,算是一部中等偏上的电影作品,值得收藏看,推荐大家观看。

——以上信息由瓜子分享提供

蒙马特的爱与死评价

  • 邱妙津身上存在一个巨大的悖论:一方面她确实生错了**,如果她再等等,或许能看到更好的台湾,甚至更好的世界;但另外一方面,**和群体的发展需要殉道者,尽管她不知道自己的死会带来什么,但也许没有她的“殉道”,好**会来得更慢一点。非常好的一部访谈录和纪录片,看完这部能更好地理解邱妙津、理解《蒙马特遗书》和《鳄鱼手记》、理解那些觉得自己不配活在人间的人(并不是)。世界需要殉道者,但我私心希望殉道者越来越少。另外,我对**者是没有同情的,我为ta们最后能作出自己的选择、为ta们得到解脱、为ta们“掌握了自己的**与生命”而高兴,因为我相信,那是ta们能选择的最后的和自己和解的方式了;只不过,也为ta们的命运感到悲伤,为没有人救ta们感到遗憾,为ta们不再多争取一下感到些许气愤(尽管这已经是苛责了)。

    2020-12-12
  • 片中提到 93 年电视记者潜入女同志酒吧**,直接导致其中一名入镜女性**,也许受其影响,《鳄鱼手记》中也**提到电视报道、暴露、质疑、代表大众霸凌鳄鱼的情节,这让我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台湾同志运动的历史中(似乎必然性地)存在一条(电视)媒介、暴力/伤害性凝视、同志的死亡——被看、被出柜、被**——三者之间纠缠不清的线。而我在读邱妙津的文字时迟迟无法跨越的共情的沟壑,这样想来,也许也来自她过分地、过深地、过痛地凝视自己,凝视自己的性与性别、自己的爱、自己的死。她最后的**是西苏,唉,出国读书有好的**、令人激动的学术生活,也依然不能保证人能快乐啊!她殉道的不只是女同志,更是精神健康,是正常谈死的愿望吧。

    2023-01-27
  • 知识分子电影 融合文学、纪录片、舞蹈与行为艺术的综合散文电影

    2022-04-03
  • 很多素材在《蒙马特女书》里有展现,这部少了些私人气息,更多地提到和lgbt平权运动相关的一些事情。

    2020-11-08
  • 7分。原来大名鼎鼎的埃莱娜·西苏是邱妙津在巴黎八大的**……真好……陈耀成再一次把握住了邱妙津作品乃至人生的主题:爱与死的协奏。相对而言比较认同赖香吟说邱妙津的**不是一种表演,而当外国的那些学者都将其视为艺术的时候,我觉得这一切都糟透了。bi-polar啊。

    2022-11-17
  • 成为女作家,从辛苦地读翻译过来的外文书,到自己的书被译介到国外,“我想象中的她会希望自己能在世界作家之列”,是世上最伟大的传奇。成为女作家是最热血最浪漫最炫酷的事。 看到一些向往的研究,以及渴望得到的老师的指引。于我而言,在这样的时刻,看到这样的存在,太重要。 「写作是学习不要害怕。」 惊喜的是里面有张小虹,之前读了她的《城市是件花衣裳》,*读张爱玲。

    2024-03-23
  • 念白跟鳄鱼**有点届不到,喜欢舞台剧场景跟戏曲部分。每个人的访谈都很喜欢听,朋友们都很可爱,有一位朋友叫她“妙妙”,还有印象很深的是那位双重国籍的人,在澳洲是男人,在美国是**,“我飞到哪一个时空上方时会突然变成了女儿身呢”,哇世界上居然有这么酷的活法。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才能意识到她居然是那么早的人,’amazing shamelessness‘是个无与伦**褒奖词汇。不是男不是女,希望别人能将我全然看成男或女。邱在生前担任过心理热线的接线员,其中任务包括防止**,又想起来影片一开始有些意识到邱好像很爱开玩笑说别人有病,心理人的通病吗?还是早就有自毁倾向了。影片开始和最后都是政治,给我看得不禁感觉这个世界好像确实在进步,但今天(指我真实的这一天)依然是因为所处的这个社会而感到不快的一天。

    2021-01-12
  • 到感情最激烈处,总是文字登场。书写里强烈的**、自毁的生命力。邱妙津的26岁,死亡成为蒙马特遗书的注脚。

    2023-09-14
  • 开篇就点出邱妙津的名字,然后整个片子就笼罩在爱与死的阴暗、扭曲里了。因为死,爱失去了明媚和温暖,让人由衷的体会到了冷。死亡因为爱变得更美,是一种冷眼旁观的美、一种毁灭的美。所以一直讲《蒙马特遗书》最高的艺术性是在邱妙津的死亡里。她的死亡把书变成了一场无声的控诉、行为的艺术。但明明和她的初衷截然相反。听说有好多人讲,活到二十六岁就好,过了二十六岁就觉得自己肮脏。其实如果邱妙津有选择,如果爱的纯粹不是必然导向爱的灭亡,她的生命才不会停在二十六岁。不过是因为早慧,不过是因为她过早的勘透了爱和死亡。质本洁来还洁去,平权运动用她扯大旗真的是有点硬蹭的感觉。她走了,这个世界还是一样污浊。啥也不是。(把日记用朗诵声朗诵真的很受不了

    2023-04-05
  • 明明有那么好的材料 呈现的方式实在脱节… 两星给和邱妙津相关人物的采访资料本身

    2021-12-13